某小学概念设计策划摘要:一位笃信佛学的台湾老先生将在彭州出资兴建一所具有佛教元素的小学。 基于出资人的愿望, 我们对校区进行了建筑布局规划和设计。本文从用地布局、道路系统、景观系统、建筑系统、绿化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并且将用于指导后期的学校建设。关键词:佛教元素 ,教育意义 , 校区规划前言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 级地震,顷刻间附近多所学校教学楼、宿舍、食堂因此而坍塌。地震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以解决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难题。在台湾有这样一位笃信佛学的老先生愿意出巨资在成都彭州重新打造一所小学,帮助地震灾区儿童重返校园。此校园建设完成后,这里将汇聚来自汶川地震灾区和彭州当地的小学生来此读书。 因此,我们对这所小学的规划将在满足学生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文化、教育、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于学习和娱乐的多功能教育空间。该校区的规划设计以体现地方风貌和佛学文化为指导思想,营造出具有鲜明风格和宜人环境的学习空间场所。1 、项目区位介绍改造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北部—— 彭州,距成都市区 38 公里,人口 78 万,面积 1420平方公里。彭州地处龙门山脉南段与成都平原的交接处, 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较同纬度地区偏少,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其特点是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2 、设计理念彭州小学是经改造而成的学校,因此校园内现有的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食堂等系列建筑的规划将充分考虑保留、改造、拆迁与新建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强调校园各空间系统的秩序性和整体联系性。力求使校园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景观系统、建筑系统、绿化系统有机结合。由于彭州小学是 5.12 地震之后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改建的, 因此校园建设应该有呼吁全社会乐于助人、受助者知恩图报的特色。 此外应捐资人的要求该校的建设风格将含有佛教文化但又不失社会主义背景下无神论的要求。3 、功能分区此次彭州小学改造工程项目涉及“五楼”(主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食堂、学生宿舍 ) “二路”(校区主干道、 分支小路 ),“一大门 ”(校区大门 ) 。结合校区实际使用者 ( 小学生和教师 )的需要,将校区分为五大部分,各部分通过绿地和道路进行有机联系,分别为(1) 教学建筑区:主教学楼、实验楼、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