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原生态养殖大鲵的调查报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对 xx 区 xx 镇东沟口村原生态养殖大鲵的调查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中原镇东沟口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受到很大启发。中原镇东沟口村全村202 户 828 人 31.59 平方公里,海拔 950 米— 1350 米,东沟漫山遍野都是板栗。群众依托资源,兴产业建家园,XX年养蚕 269 张,种魔芋 700 多亩,栽核桃 1000 多亩,饲养生猪1000 余头,劳务输出102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 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冷水资源,使东沟口村成为大鲵生长栖息的天然之地。村民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沟小河里曾经大鲵很多,女同志在河里洗衣服稍不注意大鲵就会钻到衣兜去,后来建在上游的造纸厂一排污水河里的大鲵只往沟两岸喷, 长期直接排放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水质遭到污染,大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世纪之初基本绝迹。随着造纸厂的关闭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河沟小溪水质得到改善恢复。XX年,村民王凤军从外地购回野生大鲵种鱼进行原生态人工养殖,于 XX年首对种鱼配对成功开始繁育鱼苗,由此拉开了该村农民群体化养殖大鲵的序幕,目前该村有88 户养殖大鲵,有大鲵种鱼 338 条,已配对成功6 户 12 对,以最低产量和市价计算,年产鱼苗3600 尾以上,年收入150 多万元。该村大鲵养殖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大户带动。大户王凤军近10 年来投资 50 多万元,购买野生种鱼30 多尾,现已配对成功6 对,XX年产鱼苗和收入均占到全村一半左右,几年来该户出售鱼苗共收入150 万元左右。村内其他农户看到生态养殖大鲵成本小、又省劳、 效益好, 纷纷效仿王凤军,开始从事大鲵养殖,全村大鲵养殖投资已达500 多万元。二是原生态。该村所有的养殖户都是沿沟顺溪因地就势建造鱼池, 3-5 平米不等,投资小,不破坏环境,不改变水质,从河沟中引水放养。所购种鱼是野生的,配对繁殖也是纯自然的。三是群体化。该村68 户养殖大鲵,占本村总农户202户的 33.7%,这样高的大鲵养殖覆盖率在全市少见。四是效益高。由于该村全是原生态养殖,所产鱼苗无病害,最适宜作种鱼,一尾鱼苗售价高达500 多元,如果338 条种鱼全部配对成功,年产值和人均收入将是一个十分惊叹的数字。但目前的配对繁殖率还不到10%,多数养殖户没掌握配对繁殖技术,仍把配对繁殖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对东沟口村如何提高大鲵养殖效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