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同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之三)等中同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之三)等 [中国现代诗学] 主持人:吕进 主持人语: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讨论已经渐入佳境,也引起外界一定的关注。原来根据我们的设想,准备今年结束这场讨论。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欲罢不能。稿件源源不断,参加讨论的学者正在兴头上。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作者的见解。这些见解也许不够成熟,不够全面,然而都有新意,可以引发人们的回顾与前瞻,可以在推动学科建设上给大家留下思考的空间。张德明提出现代诗学要实现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体”的转变,强调了现代诗学的民族属性;而曹万生则从现代诗学发端于现代汉语的引入,提出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若干异质。向天渊和熊辉分别从“和合 学”和“译介学”来打望现代诗学,他们的文章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下期的讨论,我们还会发表一些类似文章。要将讨论深化下去,就要保证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诚如苏格拉底所说,自由地追随一种论点,是建设性的学术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想总是威胁着普遍的流行观念的存在。维护学术自由不只是为了维护学者的权利,更是为了学科的进展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本期杨景龙的《新诗名家与中国古典诗学》,其实也是在呼应现代诗学学科建设讨论,虽然作者本身不见得是这样想的。杨景龙是古代文学专家,由他来梳理新诗名家与古典诗学的关系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XX)06-0022-08 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体” 张德明 客观地说,以新诗为主要讨论对象而建构起来的中国现代诗学学科,迄今仍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门类。它的诞生,其显性的标志是吕进先生《中国现代诗学》这一论著在 1990 年代初期的出版行世。近 20 年来,中国现代诗学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科在蹒跚中不断前行,显示出可喜的进展态势。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先后成立了新诗讨论所、新诗讨论中心或诗学讨论中心等机构,讨论中国新诗和新诗理论的学术成果也显得极为丰厚。尽管如此,中国现代诗学学科的稚嫩与孱弱却是有目共睹的,有原创性的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则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诗歌的直接影响下生成和进展的,与之相伴,中国现代诗学也是在西方诗学的影响和启发下逐步向前迈进的。从胡适借用美国意象主义来建构新诗的理论话语开始,中国现代诗学建设一直走着“转益多师”的老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