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建筑艺术方案研究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建筑的形象感受它的美,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发展到现在,成为一门专门的建筑艺术。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已对建筑进行了装饰,到商代,建筑装饰艺术则有了更大的发展。古今中外, 建筑的装饰艺术莫过于美术和雕塑。虽然殷商时期没有留下来这些方面的完整遗物 , 但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些遗物和建筑基址, 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雕塑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殷商建筑,除了地下坟墓以外,地上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遗物,可以见到的只是推测的屋脊上的陶瓦和屋身上的金、石构件。例如,在陵墓内发现用白石雕琢的鸟兽,背后有凹槽,可能是某种器物的座子。在殷墟还出土了许多大理石立体石雕,如饕餮、石鸮、石兽等,背后有槽,是王宫柱脚旁的装饰品。根据原始社会以来的埋葬习惯,这些随葬品应是死者生前用品的一部分,不难想象当时宫室内部的陈设相当华丽,建筑物也很可能利用类似雕刻来装饰。在若干殷商的贵族墓葬中 , 还出土了在木料上雕有以虎为题材的饕餮纹与雷纹浮雕,虽然木质的棺椁已经腐朽无存, 但花纹和朱彩清楚地压印在泥土上。这些在夯土中保留下来的表面呈朱红色的模印, 无疑是当时棺椁表面涂有颜色的雕刻纹样残余。这些木刻既然已出现在墓葬中 , 则完全有理由推断它们已经更多地使用于地面建筑了 , 特别是宫室、坛庙等高级建筑。当时的墙体技术是:土坯墙体建好后,再用秸秆堆积墙根处点燃烧烤使之陶化,这样可加强墙体的整体性,下雨时可减轻雨水对墙体的冲刷。然后用贝壳烧石灰在墙体表面涂刷,使之光洁明亮。在安阳市小屯北地F10 及 F11 建筑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绘有彩画的白灰面墙皮,可能是贝壳烧石灰的实物例证。墙皮残长22 厘米,宽13 厘米,厚7 厘米,其白灰墙皮上绘有红色纹样及黑色圆形斑点的图案组合,残片表明此时室内墙面已不仅刷白, 而且还增加了彩画这一新的内容。由此可见当时已用壁画装饰建筑室内。以木材作为建筑的承重构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而木构件的重大缺点是不能受潮湿和虫蛀。保护木构建至少夏代晚期就已开始用漆涂抹木材表面以求防腐( 见于偃师二里头二宫室后侧大墓), 这是建筑技术的重要进步之一。上述殷商时期出土的墓葬棺板印痕, 应当与铜器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