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冲突——调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表现与对策冲突——调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表现与对策 案例(一):上《周总理,您在哪里?》 老师:请你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读不来。 老师:平常朗读不是很好吗? 学生:今日读不来。 …… 案例(二):上《大铁锤传》 老师:你说大铁锤是哪里人吗? 学生甲:嵩山人。 老师:注意课文中的“语类楚声”。 学生乙:峨眉山人。 学生丙:武当人、天山派…… 案例(一)是笔者上课时所经历的一幕。课后,从该生要好同学得知:上节语文课时她的后几次发言没有被笔者理睬,心里不是味道。案例(二)是笔者在某县某区开展教学“大比武”做评判员时亲眼所见的一幕,此课为外校的老师执教。同时发现:几位同学穿着非主流而座位相连。有关专家指出“心理危机已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可见,案例显现出来的心理障碍并非偶然现象,它有深刻的背景根源。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这种障碍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体身心和教育方法变化的影响,也受到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个体因素。12—18 岁的中学生身心急剧变化:身体外表突变、内脏机能加强、性机能成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容貌、气度,假如体健貌美则会自我满足、沾沾自喜;反之,则可能自卑、压抑,埋下心理障碍的隐根。其次,由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于成人意识的觉醒,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事方式,在人格上要求获得地位、尊重和自由,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如此,他们逐渐疏远成人社会,并伴有“引起攻击性反成人态度” 的逆反心理。 2.语文教学因素。虽然新课标已实施六年,但语文教育的面貌还没有焕然一新。一方面,在高考、中考的重压下,老师常用的战术是“工具性”的训练;另一方面,新课标的推行要求满足“人文性”素养的落实,而大多数老师迷惑。在此之际,老师常常手足无措。史绍典先生指出:当前语文训练的两极走向。一是训练的边缘化:满堂“问答”、一味夸赞、“自主”成“自流”、活动无体验、探究庸俗化与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是训练异化:应付高考解题的手段。 这样两头不着地,语文没有发挥其应有之要义——增加积淀、提升人格,如何能使学生心如止水。 同时,对于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包括部分家长甚至语文老师)走入了误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可以无师自通;学语文的人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