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刻骨铭心的时间与艺术印痕刻骨铭心的时间与艺术印痕 对于一个文艺家而言,身临自己所处的时代,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时代作贡献,这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面对时代现实,无论是如实白描还是艺术虚构,无论是纵情歌颂还是无情批判,都会留下文艺家独特的印痕。而这些印痕,不但对文艺家本人是有意义的,对这个时代也是有意义的。 就眼下而言,新冠疫情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遇见过的严酷现实,不可能让这个时代的文艺家无动于衷。从严峻局势下的共克时艰,到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20XX 年的春天,人们一起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时间。这样的时间还会不会再来?我们现在不知道。但至少,这样的时间不能白白度过,文艺家要为它留下同样是刻骨铭心的印痕。 上海的文艺家不负所望,他们用各种方式回应了时代。本刊在上一期的“热点”栏目里,对各个艺术门类的积极回应做了一次巡览。而本期的“热点”,则锁定视觉艺术的范畴,走近艺术家个体,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好“时代呼唤与心灵呼唤”这篇大文章的。大文章的“主菜”是“呼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而“呼唤”主题展的主题作品也叫《呼唤》,这是一幅宽 18 米、高 2.2 米的巨幅画作,让每个步入中华艺术宫展厅的人都深感震撼,它多角度、全景式地再现了自疫情爆发以来许许多多的感人画面,引发了观展热潮。 这样的鸿篇巨制,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必定是集中了一批画家的智慧与才华。确实如此——20 位老中青画家在两周时间内夜以继日,几乎以燃烧般的激情,合作完成了这幅目前为止国内最大的以抗疫为主题的巨幅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本期刊载了这些画家的绘画心得,你会发现,这样的“合作作品”与“单人作品”相比,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协调风格,抑或是时间进度与质量保证,都是在克服困难中掘进的。有的画家还不得不战胜“从未用过某种颜料”的瓶颈,用极短的适应时间成就了自己的艺术新境界。这些经历,对于参加者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宝,值得珍藏。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在“呼唤”主题展上,两位“战地摄影记者”的纪实照片,令人怦然心动。上海派驻武汉的两位“战地”摄影记者赖鑫琳和董天晔,他们直接赶赴疫区“逆行”近两个月,他们发回了各类新闻报道数十篇、拍摄数万张宝贵照片,真实展示了上海援助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在一线救助病患最宝贵、最感人的瞬间。我们今日在新闻上看到很多争相传阅的“最佳图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