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加强高师实践性课程的思考加强高师实践性课程的思考 一、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性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是时间短。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一般为 6~8 周,不少教育管理人员、学者、老师、学生都认为时间偏短,这早已达成共识。主要是近年高师院校扩招以来,学生课堂教学实习课时数明显减少,导致实习小组过大,像生物、地理等学科,在中学原来课时就不多,十多个学生去干一个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当然是“僧多粥少”。二是一次性集中安排,不利于师范生循序提高。教育实习大多没有落到实处,仅仅是“完成”一下教学的一个程序,效果不理想。另外,由于实习一般是在最后一年安排,毕业班学生在实习期间忙着应聘,常常请假,不能保证实习时间,这也是时间安排上不容忽视的问题。 2.指导不力。在实习指导方面,指导老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实习生分组,高师院系派指导老师到实习学校,会同实习学校原任老师,共同指导实习生。然而,由于对实习指导老师只有职责和内容的要求,缺乏关于指导老师资格、聘用、考核、奖惩的明确规定,从而导致指导老师的水平没有保障、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使得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缺乏必要的帮助。高师院校扩招后,生师比上升,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学校派不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指导老师,有的院系只有通过扩大教育实习队的规模来达到少派指导老师的目的,教育实习队由原来的 8~12 人扩大到 16~24 人。[1]由于实习小组太大,大大地增加了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也就很难到位。另外,教育实习指导工作要求高任务重,但劳动酬劳低;实习学校原任老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缺乏必要的监督,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随意性大。一些师范院校更是实行“分散(或定向)实习”的方式,实习生较为分散,受时空及人力限制,实习指导老师实质上只能充当“联络员”。“指导老师”演变为“带队老师”,指导老师往往顾此失彼,乃至放任自流,实习往往处于没有或少有指导的状态。 3.内容、组织形式单一。从内容上看,实践性课程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科研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而在当前,除了教育实习有明确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时间规定和一定的要求而外,其他实践性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明确的要求,基本上流于形式。 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一些学校要么实行统一组织的教育实习,要么实行自由分散式教育实习。前者统一编队,在同一时间,所有学生聚集到几个相对集中的实习点,这是最常见的教育实习组织形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