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和其他几位大家相比,排名“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位的曾巩人生经历十分独特,生活特别困苦,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他一直待在自己的家乡江西农村,为全家的生计奔波,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他做学问和写文章,一旦他有文章面世就会很快流布天下、广为传诵,读过他文章的人不但不知道曾巩此时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反而会认为他一直深处朝廷之中,为什么一个久居乡野的人对朝廷大事会有那么独到的见解?曾巩是怎么走向朝廷反复推荐王安石的?而在康震老师眼里曾巩最大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康震: 我们上一集说到曾巩从18岁到 39岁整整这21年的时间,他就蜗居在家,他蜗居在家里头不是说要刻意地做一个“宅男”,就老在家“宅”着。我原来讲了、前面讲了,他家里头生活很困难,有一个 90多岁的老祖母,他的父亲身体也不好,等等吧,还有一群的弟妹,所以他得谋生活,他得讨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巩依然刻苦地学习,不但他刻苦学习,还带动他这些弟弟妹妹一块儿学习,最后他考中了进士,我们说这一科进士里头他们家一共六个兄弟都考中了,非常不容易。 按说这个故事讲到这儿,也就没什么再好讲的了,他再大不了也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故事,对不对?学习模范嘛、三好学生嘛,你还能再讲出什么道理来呢?讲不出来。可是我们现在觉得是讲不出来了,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那不止于此。曾巩去世以后,他的当代的、跟他同时代的有个人叫林希给他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是评价他的,这句话怎么说的呢? “由庆历至嘉佑初,公之声名在天下二十余年,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及,谓公在朝廷久矣。” ——宋·林希【曾巩墓志】 什么意思啊?说这个曾巩啊,这二十年待在乡下,待在当时距离政治文化中心还比较偏远的江西,虽然他待的地儿这么偏远,虽然他自己是个无权无势的落魄的读书人,但是他的文章,就是再穷乡僻壤的人都争着纷纷地把他文章要抄下来,抄下来干嘛呢?要口诵耳传。为什么?对他的文章特别地仰慕,仰慕到这种程度就觉得曾巩根本就没待在乡下,二十多年来就觉得曾巩一直在朝廷里边,甚至感觉他一直都在朝廷做官,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虽然不在圈里混,但感觉在圈里很久了。 我前面说了,他也就是学习好、顾全大局、肯做家务、养活一家人,东奔西跑挣钱,然后还兼以学习,那现在这种人也很多啊,是吧?穷困的大学生出去勤工俭学,对不对?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弟弟妹妹,甚至父母如果有病还养活父母,然后还考上了重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