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校藏书籍 曾巩的校藏书籍 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为人所称道。清代学者方苞论其南丰之文,长于道古,故序古书尤佳。此类书跋,风格上模仿刘向、刘歆,写得醇实简洁,能从简驭繁。所作散文含蓄典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周密《齐东野语》记其藏书之富,曾南丰及李氏山房皆一、二万卷,其后厄于兵火。珍藏古籍达两万多册;编写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平集》、《外集》等。其弟曾肇(1046~1108),字子开,官吏部侍郎。与其志趣相同,平居亦无所嗜,唯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著述有《曲阜集》、《奏议》。 拓展阅读:曾巩生平 概述 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 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 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举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