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不是用于商业用途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 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 ”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 ”的政治空话。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 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 “民主 ”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 “以民为本 ”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 “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 ·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 《五子之歌》 已佚原文是否存在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贾谊《新书》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等书释“民”为“盲”、“瞑”、“懵懵无知 ”,意为没有文化和愚昧, 这种含有轻蔑意思的训诂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它是否是“民”字所以得声取义之由,还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 “民”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