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意见根据省政府《关于20XX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XX〕1号)和省卫生厅、省财政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民生办〔20XX〕1号)要求,结合我**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一、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以户为单位参合,参合率90%以上。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参合农民总受益率18%以上,住院补偿比例达48%以上,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低于cpi指数。新农合基金历年滚存结余(不含家庭帐户和门诊统筹切块资金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25%(含10%风险金)。完成20XX年中央补助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二、资金筹集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补助人均40元,省级财政对参合农民补助每人30元,各县(区)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每人10元,参合农民每人缴20元。三、统一补偿模式和标准从20XX年开始,各县(区)全部实行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模式:住院补偿+慢性病补偿+门诊统筹。(一)起付线。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或一级医院)为100元;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或二级医院)为300元;县外协议医疗机构为500元,县外非协议医疗机构为600元。对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不设起付线。一年内因患不同疾病,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多次住院,只计算首次住院的起付线;患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级别的医院连续转诊住院,只计算最高级别医院的一次起付线。在乡镇卫生院(或一级医院)多次住院,分次计算起付线。起付线以下费用个人自付。(二)封顶线。住院补偿实际所得封顶线原则上提高为8万元,以每位参合农民年内实际获得住院补偿金额累计计算。(三)补偿比例。乡镇级(或一级医院)定点医疗机构为70%;县(区)级(或二级医院)定点医疗机构为65%;县第1页共4页(区)外协议医疗机构分段设定补偿比例,10000元以下的为55%,10000元及以上的为65%;县(区)外非协议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相应低10个百分点。(四)保底补偿。在县(区)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且医药费用超过起付线的病例,实际补偿比例不低于30%。即在按补偿方案测算后,如果农民实际补偿所得金额与医疗总费用之比低于保底补偿比例,则按照保底补偿比例给予补偿。四、推进门诊统筹各地要加快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与标准化村卫生室,大力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积极稳妥推行门诊统筹。科学合理设计门诊统筹补偿方案,门诊统筹基金按提取风险基金后的20%比例予以安排,单次门诊费用的补偿比例可提高到30%(但最高不得超过35%),单次门诊费用的补偿封顶额不超过15元,严格实行“按比例补偿”的门诊医药费用分担共付机制,适当限定门诊就诊次数。五、简化就医与补偿流程参合农民在县域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凭参合证书和身份证明即时报销。参合农民在县域范围外就诊,履行简单方便的转诊手续或者实行住院转诊备案制度,具体由各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规定。对履行转诊或备案手续的,可适当提高补偿比例。从20XX年起,县域范围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与**级公立定点医院全面实行参合农民出院即时结报;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出院即时结报试点,逐步推行即时结报。鼓励各统筹地区与本地农民工集中就诊的外省医院签定医疗服务与即时结报协议,实现跨省外出务工农民在打工地就近看病,即时办理报销补偿。对无法认定有无他方责任的意外伤害,在提供当次意外伤害住院的医疗费用原始票据情况下,可参照保底补偿比例报销其可补偿的医药费用。六、加强经办机构建设加强新农合管理经办能力建设。规范健全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落实工作人员与工作经费。严禁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工作经费,不得增加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的负担。开展新农合管理人员政策及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政策水平及服第2页共4页务能力。改善管理经办机构基本条件。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县级及以上定点医院的his必须与同级新农合平台联网运行。尽快普及乡镇卫生院his和村卫生室门诊管理软件,并实现与县级新农合管理平台联网。应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作为医疗机构申请住院或门诊统筹定点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新农合磁卡就诊证,方便农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