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岁时酒俗寓乡情岁时酒俗寓乡情 据我国各地名酒志的资料记载,许多风味独特的名酒,最早大都出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显而易见,岁时酒俗源于民间。酿造美酒的同时,也孕育了动人的酒俗传说。 春节 旧时民间叫过年,也是农闲酿酒的时候。昔日北京的“大酒缸”正是在过年时喧闹起来。《社会风俗》说:“煮酒,在朱红缸盖上畅饮,助年气兴致,添墨客诗韵。”是为“扶阳”与“消寒会”。史书称,汉武帝时曾钦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福祉、吉祥、康宁、长寿。如清代文人袁景澜写苏州的《年节酒词》中所述:“颂椒煎饼元旦后,新年排日宜饮酒。隔岁藏肴出宿储,欢情共洽亲朋友。”史书又讲,元旦饮“屠苏酒”习俗始于东汉。宋王安石《元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椒花酒”是用椒花泡酒制成。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云:“俗有岁首用椒花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北周庾信在诗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农历正月十五灯节 亦即元宵节、上元节。最早见于唐代,曾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故而人们向天宫祈福,用五牲、果品和酒供祭。撤供后家人团聚畅饮美酒,夜晚观灯吃元宵。 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这天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宋文人李在写有“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诗句,意思是饮宜春酒有医治耳聋功效。清代陈梦雷撰《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清明节 时间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民俗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有扫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墓、踏青的活动。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有饮酒祭奠习俗。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云:“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唐代白居易诗曰:“何处难忘酒,朱门羡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与酒有关。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形成于春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