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废名小说及其文化心理探微废名小说及其文化心理探微 摘要有人认为废名小说“晦涩难懂”,窃以为并不是就文字本身而言,关键还是对其主体意识、创作志趣、创作动机及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意识、艺术形式、现实意义等认识不清,本文从作者特有的宗教思想、创作技法、人生追求入手,探求隐藏在他小说中的独特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废名作品文化心理宗教意识 废名小说中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给人一种散淡清逸的美感,所谓的“晦涩难懂”,并不是从字面出发,关键还是对其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蕴、宗教意识、艺术形式、现实意义等简单化、生活化、模式化了。 寻找废名的“主体意识”仅从理论、观念出发显然是不够的,他憎恶现实的黑暗污浊,痛恨人世的浮华虚假,古典的温情与悲悯,幻灭的希望与苦难在其小说中相互交织。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文炳的小说:“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 他认为中国文章里“最不可及”的“六朝文”的生命还在不断地生长着……正因为如此,他常以超越现实的复古姿态来表达现实,以永远孤独的情结沉迷在自己营造的清新淡雅,淡泊悠远的田园牧歌之中。这样的表达与情结与他受到的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说,传统文化,尤其是佛、道思想对其影响尤甚,不仅是他小说的脉相,也是他笔下人物命运进展的源泉。 废名受佛、道思想影响至深,所以消极、感伤、孤独、清苦、遁世等就成为了废名小说创作的一道母题,童真过后的忧愁,平静之下的焦虑,诗意栖息地下的迷惘,无意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 禅的最高境界是心外无物,人类的终极自由是心灵自由,它可以决定外物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只有做到心外无物,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佛家思想博大精深,他追求静心、妙悟,主张“静虑”、“节欲”、“节念”、“清六根、修善行”,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但它的最终目的仍是参禅悟道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实际指向,说到底,“佛教是一种彻底的现实主义和一种慈善为怀的生活道路”,它必须回归世间,面对芸芸众生的生活艰难和生存困惑。 因此,无论废名小说表现出何等的冲淡自然、古朴幽雅、淡泊宁静,或是何等丰富、浓郁的禅味,其本质仍是对现实人生的反映,对人生百态的透析,他依旧执著于人类命运和人生遭际,是一种过滤人世沧桑的苦涩和沉重。仅以诗化、乡土、田园、牧歌来概括,难免偏颇,最终也是只知其文,不知其意。 废名一生命运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