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之祭读后感导读 : 汨罗江之祭读后感乍一看《汨罗江之祭》这个题目,油然望文生义,臆测这是一篇凭吊屈原的感怀之作。 从古及今, 为屈原作挽歌的诗词文赋并不鲜见。不禁暗忖:本文题材选择似较“平常”。不出所料,文章开篇即导引出与汨罗江魂魄相依的伟大诗人屈原。虽为“开门见山” ,然之于读者来说实无多少新意。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笔锋陡转, 兀地恭奉出另一位堪比屈原的重量级诗人——杜甫。有“诗史”美称的杜甫,虽声名响彻皇皇中国诗歌史册,却少有人知晓他竟然亦与汨罗江一衣带水唇齿相连。行文至此,波澜顿生。更令读者“震惊”的是,同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化石级”雄才,同样长眠于汨罗亘古的江流声中, 但屈原和杜甫的境遇却天壤之别。后人(尤其是今人) 厚待屈子—— “年年端午, 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却薄情于杜甫——“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 多是春风秋雨夕阳晨雾, 还有偶然在坟头点燃的几炷清香”。何也?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皆被激发、引爆。这平中见奇的“开篇”,颇具匠心,却不着痕迹。接下来,作者醉翁真意昭然。不再提及屈原,单细说杜甫与汨罗的贫病之交。“出峡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后” ,他本欲“转道襄阳回归河南故里”。然而,“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昌江(今平江)投靠亲友。不料,“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巨星即告陨落”,不得不被年幼的儿子 “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即今人所见的 “平江杜墓”之所)。作者以略带感伤的笔触,再现当年迟暮杜甫病亡于汨罗江畔平江僻壤的凄清、孤寂和无奈。 “如果你远道前来,不仅可以一瞻杜甫遗迹,而且风行水上山间,鸟过田头陌上,还会向你叙述许多有关杜甫的传说” ,作者以虚拟的语气既委婉邀约读者前往凭吊,又含蓄地流露出郁积于心的体恤之情。慨叹文豪迟暮,一掬惺惺之意。作者曾为诗评家,以“以文为论”着称文坛。中年后,他开始写作“文化散文”,拾掇被岁月湮没的文化 / 文明碎片,企图与古人作灵界的沟通,遂成《唐诗之旅》 《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绝唱千秋》等一系列着作。既望能祭祖泽后,亦求慰灵安魂。挥毫至此,作者不禁既为杜甫鸣不平,又为平江的“过失”扼腕。汨罗江以其宽广的胸襟接纳了怀才不遇、抱屈含恨的屈原,缘何不肯抚恤同样落拓不羁、雄才难展的杜甫?作者深知也许这不单单是平江的“失礼”,而错误的根源在于岁月的漫漫黄沙尘封了一段众说纷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