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 题。让传统节日文化“长入”今日生活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传统社会民间大众文化的集中体现,蕴涵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社会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激励文化创造、 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等意义重大。 作为全民性的社会风俗,它对于促进多重沟通、融洽社会关系、优化民众生存状态及社会氛围等,意义深远。但不容回避的是, 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近年来面临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它们面临“洋节”和“现代人造节庆”的冲击和包围,呈现出文化内涵淡化、吸引力下降、 年轻人热情减弱等情况。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在今天的过节方式存在一些简单化、单调化、异化甚至扭曲化的现象。 这些都致使公众对传统节日产生很多困惑。因此, 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效重构成为必需。要对传统节日进行文化上的“正本清源”,明确其文化本质与文化之魂,区分其核心价值内涵跟表象之间的关系,避免表现形式上的迷失与扭曲。如眼下的清明节, 它既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人生仪式,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对自然生机的欣赏与赞美、对生命的伸展与激发,是清明节最本质的内涵。端午节、中秋节同样蕴涵着纪念、团聚、沟通、健康、娱乐等突出的“乐生”内涵。从最本质层面上进行探究可以发现, 我们的先民一直在通过这些节日有机调整着“生产、生活、 生命”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应该是传统节日文化最为深刻的文化内核所在。要在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代民众生活之间建构一种和谐相生的机制与途径。日益全球化、急速城市化是当前生存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居住方式、 交往方式、 文化环境等发生着急剧变化,这是传统节日吸引力下降最重要的社会生态原因。但人们的群居生活没有变,人们面临困境与挑战的状态也没有变。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传统节日文化跟当代社会生活契合的价值理2 念与文化要素, 比如“沟通与和谐”——人与自然、人与先祖及历史、人与人、人自身生理心理等多重沟通与和谐。把这些理念与要素跟当代民众精神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