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们都应时常回望精神的绿地我们都应时常回望精神的绿地 英国文豪箫伯纳曾经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临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如何将这人生由“蜡烛”变为“火炬”,将这“火炬”的光亮以十分虔诚的态度养护好、保存好、传承好,不仅应该成为人生的重要任务,也应成为文学艺术的紧迫课题。事实上,文学艺术史上的所有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往往就在于它们能够“照亮”人生,能够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经验唤起读者时常回望过往的人生之路,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我读白阿莹所写的散文时的一些感慨。 白阿莹不单是个在多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也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他编剧的大型歌舞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以浓郁的陕北风情、震撼人心的艺术表达多次斩获各类奖项,在国家大剧院和保利剧院上演后更引起多方热议。他勤于散文创作且多有收获,先后推出散文集《重返绿地》、《俄罗斯日记》、《西欧苦旅》,他的作品多得自亲身经历,生活细节丰沛,叙事朴实无华,感染力震撼力很强,显然给人的这些感觉既不源于语言,亦不来自技巧,而是那种贯穿始终的强烈精神穿透力。他让我们时常回望精神的绿地,找到滋润心灵、涵养精神的路径,因而格外能够打动人心。 白阿莹散文中最感人的是对亲情的书写,你会发现他在写亲情时完全是敞快乐灵的自由书写,是敞开情感的直抒胸臆,他善捕捉与亲人们相处的生活细节,发为心声,给人良多感受,如散文集《重返绿地》打头的那篇《饺子啊饺子》,便是这样一篇让人难以忘怀的佳作,读过好长时间了,但我就是忘不掉。这篇散文不故作高深,没有沾染上丝毫“历史风”、“文化风”的习气,不炫耀自己的历史知识,更不奢谈学识,而是从与自己老人长期接触的一件小事谈起,让人感慨。散文写到,上了年纪的母亲习惯于每个星期天都邀请儿子一家三口回家吃饺子,这习惯有好多年了,终于让孙子失去了耐心,闹着要换花样,搞得作为儿子的“我”左右为难。有一回儿子擀面皮时不经意抬眼一看,发现母亲的脸上已爬上不少皱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纹、浮出点点黑斑,清亮的眼睛也已开始浑浊,心里顿时阵阵发酸,就在这个时候,儿子听到母亲似自言自语地说:“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一家人围在一块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说话,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你们也有这一天呢。”(《重返绿地》,第 8 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