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儒家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傅小凡“政治”概念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意义。人们往往将政治活动,政治观点,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不加区别,误解自然产生。笔者在此专门讨论政治哲学问题,它不是某阶级或集团谋取权力的方法的理论总结,而是从理想的高度,从应然的角度,为评价各种社会制度设立标准,用一种高尚的理念,评价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善与恶。所以说,政治哲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的正义问题,是社会的善。它实际上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它尽可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未来也许一时难以实现,但它却因此为批判现实社会的腐败与黑暗提供了参照或标准。在这个领域,中国古代思想家有许多精彩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各家表达着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描述。然而儒家的社会理想最能代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民众的心理,所以他们对理想政治的描绘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批判封建专制主义,遏制暴君恶政的思想武器。其中以孟子的“仁政说”,“贵民说”和源远流长的“大同”世界与“小康”理想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深远。今天讨论继续传统文化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一、施仁政于民儒家的“仁政”学说,主要是由孟子提出来的,是他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孟子到处宣传“仁政”学说,其最终的政治目的是在现实世界建立“王道”。“仁政”学说的提出,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哲学中的反映。据《孟子》一书记载:“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①]意思是说,在邹国和鲁国交战之中,邹国的军官战死 33 人,可是被迫当兵的百姓却无一人战死,说明当时的百姓在战争中见死不救,甚至利用战争以报私仇。统治者对这样的士兵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民众的反抗力量在逐渐显示出来,统治者与民众完全处于对立状态,统治者不得不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说,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现实基础。孟子提倡的“仁政”,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施政方针,它并不是孟子追求的目的,而只是实现“王道”的手段和途径。所以,孟子对“仁政”措施的解释,涉及的了很多方面。往往是面对不同的国君,针对不同的国情,仁政的措施有所区别,从而构成了孟子“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