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摘 要 :在 20 世纪 20 年代新诗创作过于随意散漫,闻一多就此提出“三美”理论,提倡诗歌的创作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成为当时新月派诗人的理论纲领,并对当时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新月派诗人和后世的诗人将“三美”理论运用于实践,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关键词:“三美”理论;闻一多;格律浅述“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引言20 世纪 20 年代,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早期的白话诗走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造成诗歌过度的随意和自我,诗歌界乱象丛生。在这种情况下,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1926 年 5 月的《晨报副刊 ?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 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 美不是现成的。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 (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一、“三美”理论三美理论即指要求诗歌的创作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世上只有节奏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从表面上来看,格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属于视觉方面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 因为他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就没有节的匀齐。”也就是,闻一多认为,诗的韵脚、音尺、节的匀称句的匀齐构成了诗的节奏,诗的节奏使诗富于音乐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闻一多的所说的格律是区分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提出诗人可以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自己创造格律,一首诗可以使用多个韵脚,而不是如中国古典诗歌一般只有固定的格律。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词藻”的运用和鲜明的色彩感, 讲究诗得到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运用具有色彩的词藻, 从而实现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有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具有画面感,达到诗画相通。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要求诗的句和节要相对整齐, 使诗在句和节的整齐对应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建筑结构或是图形的结构美。 早期的新月诗派诗歌中体现的建筑美主要为诗歌呈现出豆腐块的形状,但是,后来的诗人不断大胆创新,出现了具有各种建筑图形的诗歌。比如“楼梯体”,“金字塔式”。二、“三美”理论在新诗创作中的实践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