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浙江省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修 改 稿 )1、背景甲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甲肝 ) 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从公元 8 世纪即有记录。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还常出现水源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流行, 如1988 年上海、杭州的甲肝爆发流行,发病人数达30 万和 2.8 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1955 年首次在印度发现, 1980 年发现明确的人类感染,1983 年首次报道由实验室证实的经水传播的戊型肝炎。除了人类以外,灵长类动物、猪、羊、牛、啮齿类动物、鸭子均可以感染戊肝病毒;传播途径为粪 - 口途径,尚无经性接触和血源传播的证据,有母婴垂直传播的报道;凡没有感染过戊肝病毒者均易感。戊肝病人多见于15-40 岁人群, 儿童较少见, 尚未发现慢性病人和健康携带病毒者。潜伏期3-8 周,平均 40 天,病人在潜伏期后期和发病前期粪便中排出的病毒较多。病死率0.4-4.0% ,但怀孕最后3 个月的孕妇病死率高达10-42%。病后 IgG 抗体持续时间较长(>14 年),没有发现再次感染的病例。甲肝 / 戊肝传播途径容易实现,发病的后果也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甲肝/ 戊肝的爆发或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制订本技术方案。2、疫情分级疫情分级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蓝色疫情: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甲肝 / 戊肝病例;黄色疫情: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 / 戊肝病例;橙色疫情: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5例及以上甲肝 / 戊肝病例,周围村庄、乡镇、社区有散发病例发生;红色疫情: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甲肝 / 戊肝病例;或发生20 例以上病例且出现甲肝/ 戊肝死亡病例。3、应急响应蓝色疫情: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响应和处置,同时向县 (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情况和处置情况、调查报告和效果评价等。黄色疫情:在蓝色疫情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出小分队指导县2 / 12 (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