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琵琶独奏曲《虚赖》浅谈琵琶独奏曲《虚赖》 李懿 摘要:刘天华是我国重要的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良”运动,这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音乐的进展走向。《虚籁》是刘天华于 1929 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此曲开创性的借鉴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技法与琵琶相互融合,抒发了作者在万籁俱静的夜色下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笔者借此进一步讨论刘天华作品的演奏技法及艺术特色,希望能为后来的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时提供些许帮助,使其更好的把握曲目风格,融入思想情感,更好地演奏作品。 关键词:刘天华;琵琶;《虚籁》;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XX)06-0090-01 一、作者及乐曲简介 刘天华自幼喜爱音乐,不仅在二胡作曲和演奏方而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在近现代琵琶艺术的进展中也卓有成就。被称作“民族音乐家”,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卓越制造力和杰出艺术贡献的音乐家之一。1918 年专赴南京随崇明派大师沈肇洲先生学习其所传的《瀛州古调》,丰富了自己的琵琶演奏技巧,并创作了三首琵琶独奏曲《虚籁》、《歌舞引》、《改进操》及一套《琵琶练习曲》。在琵琶形制上,经过大量演奏实践并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科学大胆的将传统的四项八品的琵琶改良成六项十三品的形制,这样既保留了五声调式的演奏方式还可按十二平均律进行演奏,开启了琵琶艺术的新进展,在今日以六项多品的琵琶就是由刘天华先生开创进展的。《虚籁》创作于 1929 年。1928 年中国音乐教育渐渐有了起色,国立音专成立,北京音乐界亦申请教育部在北京也成立音乐学院。刘天华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创作此曲,曲调静中带动,表达了对进展中国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信念,同时又表露了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这次申请能否成功的疑问。乐曲表达了作者对振兴国乐的期望和对当时音乐局势的疑问,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情景的深切感怀,透发了作者对幸福、光明未来的向往和热爱。 二、琵琶独奏曲《虚籁》分析 《虚籁》的主调为 D 大调,4/4 拍。整部作品分别由引子(1-9),A 乐段(10-25),B 乐段(26-46)以及 C 段尾声(47-88)构成,为单三部曲式结构。其中引子为 9 小节,模仿了古琴的音色与演奏技巧,声音空灵且清雅,从而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情感基调,同时也符合“虚籁”这一标题的美学意境。A 乐段的 a 乐句与 b 乐句是典型的平行乐句,b 乐句采纳了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