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对比与统一工作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对比与统一工作 自 1992 年海峡两岸实现科技界的双向沟通以来,两岸学者在进行学术沟通时,虽都使用汉语,但常常会遇到科技术语不一致的障碍,不得不借助英语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影响了相互之间的沟通。 所以,1993 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就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问题”列入共同协议之中。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作为海协会确定的两岸名词对比统一工作的牵头机构之一,同台湾海基会的牵头单位“李国鼎科技进展基金会”保持密切的联系,根据“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精神来计划安排两岸名词工作。目前,生物学领域已完成出版了《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2024 年)和《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2024 年),海峡两岸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四个学科的名词对比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于 2024 年 1 月在台湾台北召开了第一次两岸专家研讨会,完成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对比一审稿。 一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现状 1.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有良好的对比基础中国学者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名词的命名和统一工作,早在1909 年就成立了科技名词编订馆,1919 年中国科学社就从事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1932 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在当时教育部主持下陆续审查了一些学科的名词,出版了一批英汉对比的名词。在生物学方面,1949 年以前已经完成的名词草案有比较解剖学、昆虫学、细胞学、组织学、普通动物分类学、脊髓动物分类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普通园艺学、植物园艺学等分支学科。 1949 年两岸隔绝以来,在台湾方面,台湾“教育部”仍设有“国立编译馆”,负责科技名词的审查和编辑出版工作,陆续编订出版了几十种学科名词,一些台湾学者自行编订的遗传学、昆虫学等学科的英汉对比词汇或词典也有上百种。在大陆方面,1950 年政务院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85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是政府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法律规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陆续组织成立了 60 多个学科专业分委员会,其中生物学领域的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 12 个分支学科的名词已公布出版。生物学学者自行编订或翻译的英汉对比词汇、词典也有几百种。 海峡两岸学者多年来所做的这些工作为我们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