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活,被算法“算计”了生活,被算法“算计”了 于海军 吴蔚自称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在形形色色的骚扰电话中,他搭眼一瞅就知道对方的身份。“这种电话接多了,就能掌握一些规律,你也知道,有一段时间 95 开头的电话特别多,那段时间这种电话打进来我都不接……”这几年,北京的上班族吴蔚一直用两个手机号码,其中一个临时号码用来收发快递或登记无关紧要的个人信息,为的就是最大程度减少被打扰的可能,保护隐私。 “没有用!我们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在他们那些人眼里,我们的隐私不堪一击。”吴蔚口中的“那些人”是个模糊的概念,以前他会把隐私的泄露归咎于自己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够,而现在他的想法不再那么简单了。出于对隐私泄露途径的猎奇心理,他还曾经为某一次对方的“精准营销”进行了信息溯源。 问题溯源 20XX 年 9 月,吴蔚买了人生中第一台车,作为北漂,这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不过,在买车的前前后后,他着实被各种推销电话、短信和互联网广告骚扰了一段时间。 说来蹊跷,大概在当年 7 月的时候,一场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一位要好的哥们儿向他推举了一款国产车,耗油少、性价比高、耐用,吴蔚将这款车当作购车备选项,准备抽空去 4S 店看一看,吴蔚回忆,他和朋友聊天的过程,自己并未用手机查询这款车,与其相关的车型也并未查询。 求职、购房、租房,可谓是个人信息被“窃”的最常见领域。图/CFP 吴蔚清楚地记得,第二天是周六,上午刚准备出门,就收到了某 APP 推送的某国产车的广告,不到半个小时又收到了小额贷款公司打来的推销电话。推送的信息和前晚朋友跟他说的是同一款车,一点都不差。让吴蔚惊讶的是,贷款公司人员表示,近期如有消费意向,可以考虑小额贷款。 “头一天晚上我们就很随意地聊天,吃完饭我们又去喝茶,然后去唱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没用手机查询任何东西,也不知道我的购车计划是如何被泄露的。”吴蔚觉得有些奇怪。他觉得自己心比较细,记忆力也十分好,在此之前确实没有用手机查询过任何这款车的信息,包括家中的电脑也并未查询过这款车。问题难道出在手机的麦克风?吴蔚决定沿着这个思路找问题的根源。 吴蔚将手机放在桌子上,在麦克风权限开启和关闭的两种状态下,分别反复说了几款产品的名称和关键词。隔了几天又反复测试了几次,但是无论是麦克风权限开启还是关闭,各个 APP 并未给吴蔚推送相关产品,问题和手机的麦克风权限无关?吴蔚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