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葛宇路:在标准里怀疑标准葛宇路:在标准里怀疑标准 毛翊君 葛宇路在日常制作中。图/受访者提供 5 月 29 日这天,798 艺术区“北京公社”的展厅关着门,里面一片漆黑。葛宇路在展厅后面的休息区里,原地蹬着自行车。这是他改装的发电机,他要通过不断踩动自行车,将动能转化成电能,储存到自行车携带的蓄电池里,这些电量会用来供给自己的首个同名个展《葛宇路》。 展厅里的 8 块屏幕连接着蓄电池,播放着他此前几个行为艺术作品的片段。前一天展览结束,电量只剩下了 1%,他把蓄电池带回家,断断续续蹬了一晚上自行车,电量才达到 29%,这大概只能保证不到一小时的供电。6 月 4 日,画廊发出通知,“受艺术家体力限制,每日电力仅够支撑设备运转 30~90 分钟。” 停电,也是葛宇路展览的一部分,假如停电了,大家看到的就是他身体能量的极限。“大部分观众看见停电就走了,你不能说来了就能看到你想象中的东西。”他说。整个展览正是他的新作品《备用电源》,他想让观众抛掉视觉惯性,重新进入到他作品的脉络里——当日常生活中的停电随时发生时,作为展览的作品反而更像意外的收获。 从几年前葛宇路把自己名字做成标准路牌竖立在北京百子湾一条无名路上 ,到如今他的创作被解读为与情境主义类似,有通过制造挑战传统的作品来消除艺术与生活间的界限的意味,同样有一种对更大层面上的权威的抵抗。几年过去,葛宇路对生活和艺术,日渐有了更加温柔的理解。 模糊的定义 去年,葛宇路被一个艺术空间邀请去做创作,看见展厅,他忽然觉得艺术圈的状态大同小异,把作品往展厅一放,再打上灯,然后开始卖钱,卖价一高就是艺术家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葛宇路冒出搅局的想法——展厅似乎不应该那么标准化。在北京 798 艺术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区,他想让来往的人看见一些期待之外的东西,以至于能够去怀疑日常看展的经验和惯性。想法最终在今年变成了这次的展览和作品。 5 月 22 日一早,他从燕郊的住所出发,骑行了大约五小时到达“北京公社”。这 30 多公里的路程,被微博直播记录下来。通过他固定在车头的手机,人们看见他一路晃晃荡荡,吃了冰棒,在路边餐馆解决了顿午饭,终于带着一路蓄好电量的电池进了展厅。 假如没做这些琐碎的事情,可能四小时就能骑到。但相比高效完成这件事,葛宇路更在意意外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他看见现代都市的生活,人们每天忙碌,规定好了地点再掐着时间会面,考核有量化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