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西方哲学:“存在”与“无”

西方哲学:“存在”与“无”_第1页
1/7
西方哲学:“存在”与“无”_第2页
2/7
西方哲学:“存在”与“无”_第3页
3/7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西方哲学:“存在”与“无” “存在”思想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基本遗产,始于巴门尼德天才的制造,他不仅把人类的思想视野导入“存在”,同时把世界置入“存在”。从此,“存在”几乎成为西方灵魂和世界的君王和独裁者: 只有那些讨论途径是可以设想的。一条是:它存在,它不能不存在。这是说服之路,因为它通向真理(aletheia)。另一条是:它不存在,它必定不存在。我告诉你,这条路是完全走不通的。因为对于不存在,你不能认识,也不可能言说。[1](P93) 关于存在之路的论述已经很多,对于巴门尼德所说的另一条路,我们有必要再做些思考。对于这条“必定不存在”的不存在之路,巴门尼德本人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明和规定,人们一般理解为是对感性物质世界的概括,这种理解不无道理。对生灭流变的物质世界的看法,在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这两位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那里是一样的。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402A)引述了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万物流变,无物常住。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现象世界的特征,但哲学家的思想从来不会以此为归宿,于是我们看到赫拉克利特更深刻的说法:“万物都根据这个永恒存在着的 Logos 生成”[1](P39),“假如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 Logos,就会说万物是一”[1](P39),“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1](P41)。这“一”,这 Logos,是哲学对世界更高的推断,就像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问题是,我们应该从“一出于万物,万物出于一”中领悟到世界与作为世界的本质或真理的“一”(Logos,存在)的真实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存在”之“一”恰恰是对流变多样世界的深化和把握,是在对世界的“经验”、“经历”中实现的超越和思想,最终的结论应该是:世界存在,绝不是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对巴门尼德的“必定不存在”的不存在之路有新的思考。 我们知道,柏拉图以其理念思想,真正奠立起西方存在论或本体论的基础,但当我们重新审视他的理念,尤其是善的理念时,会有新的收获。巴门尼德的存在之路,就是真理与知识之路,就是理念之路,理念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但善的理念又不止于理念: 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两者更美。正如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是太阳而并非太阳一样,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是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善是更为可敬的东西。[2](508E) 善的优越性的原因是: 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本质(ou...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西方哲学:“存在”与“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