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琼斯:从市场扰动中获利 20世纪 80年代后期是对冲基金的转折点。在 20世纪 70年代初的熊市之后,这个行业几乎被消灭,那些幸存的基金也不引人注目,而且它们管理的资金微不足道。但在 1987年的崩溃之后,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在三巨头索罗斯、罗伯逊和斯坦哈特的背后,一些有信心的竞争对手迅速扩张,最引人注目的新秀是保罗·都铎·琼斯二世。在弗吉尼亚大学拿到经济学本科学位后,琼斯到新奥尔良做见习交易员,两年后转到纽约棉花交易所。 与大量的场内交易员近距离接触,让琼斯很难相信市场可以有效地反映所有已经公开的信息。 在商品交易所内,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数据,决定市场走势的是大喊大叫的棉花交易员。可以肯定的是,交易员会对新的信息做出反应,比如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等信息。但是,了解新闻不如预见场内的反应更为重要。有一个场内交易员在政府发布通货膨胀报告引发的交易混乱中赚了 1000万美元,混乱平息后,他走出交易所后说:“顺便问一下,最新的通胀率到底是多少?” 虚张声势 1983年,琼斯创建了自己的都铎投资公司,商品公司投资 3.5万美元。 琼斯的观点是基于他之前在棉花交易场内的经历,但他很快成为独具一格的新秀。他学会了将交易当做心理和虚张声势的一种游戏,一种机智敏锐和虚张声势的融合。 光看自己的牌并决定如何下注是不够的,交易员必须判断其他交易商怎么做,他们是贪婪还是害怕、是准备投入全部赌注还是打算长期作战。对对手交易员观察越深入,就越知道他们会怎么做,最终你可以完全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他们想买时也一起买进,在他们感觉害怕时将他们吓出市场。 在这个智慧和虚张声势并存的游戏中,大肆渲染可能会有帮助。琼斯将自己描述为“最真正意义上的商人”,他在不同的交易所内对着电话大声让经纪人下大额订单,经常在随后的电话里就改变指示,因为他知道自己听起来越疯狂,竞争对手就会越慌乱。他用不同的方法实现目的,有时候他会给多个经纪人下小额订单,为的是不让人察觉;有时他会打埋伏战,他知道一个突然出现的买家可以使其他交易商也竞相购买。也许是因为琼斯已经习惯了这种放交易烟雾弹的恶名,他也愿意宣传这种风格。 1987年,琼斯预测了一场令人心惊胆战的崩溃。他说道:“市场将进行彻底地重新洗牌。”而他的眼神看上去绝对是兴奋的。琼斯将两个时期的股市图表放在一起,结果意外地发现它们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上涨,这让他相信一个类似1929年的大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