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政府采购的特点和意义及采购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加强部门协调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购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管理系统,制定标准、采用竞价机制提高产品性价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关键词:高校;政府采购;探讨我国自从颁布《政府采购法》以来,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里,政府采购金额从653亿元增长到8422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2011年已经达到11332亿元。十一年间通过政府采购,我国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1]。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主要公共事业机构,其主要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性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因此政府采购也成为高校货物类、服务类和工程类等项目的主流,政府采购金额逐年增长。虽然高校通过政府采购能够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降低风险,抑制贪污腐败现象的产生,但由于高校政府采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教学科研任务的特殊性导致高校政府采购管理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日前,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一项研究显示,调查样本中高达八成的政府采购物资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2],因此如何解决高校政府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1高校实行政府采购的特点我国高校主要承担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使命,其政府采购与国家机关和其他性质的单位有明显差异。(1)必要性:高校人数众多,所需的各类货物、服务、工程采购量巨大,内部控制不健全,分散采购风险极大。长期以来高校采购领域多发频发贪腐案件证明,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是完全必要的。(2)专业性强。教学科研设备是采购的主要内容,其要求精密度高、专业性强,特别是进口设备,必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3)计划性差。长期以来,高校松散的采购模式导致集中采购的意识不强,计划性差,突发性和紧迫性采购需求较多,在保证教学科研秩序正常运行和采购程序合法合规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4)资金渠道复杂。随着国家办学层次的多样化,高校资金来源也成多元化,不单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性收费,还有其他筹资渠道,如银行贷款、BOT融资、对外投资收益、捐赠等。2高校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现状2.1思想认识不足,制度不完善1虽然我国从1996年开始试行政府采购制度,但现在也没有单独的高校政府采购法规其实施细则,不利于高校有效的开展政府采购工作。加之,使用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产生抵制情绪,认为政府采购周期长,集中采购来的产品物不及所值,质量和价格不如自行采购的理想。某些高校误认为物资采购中部分资金是收取学生费用的预算外收入不属于财政资金,可以不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学校可以自行进行招投标,甚至有人认为政府采购就是“走过场、集中腐败”,从而导致部分采购人员产生徇私舞弊的心理,滋长了腐败行为。2.2采购周期长,缺乏灵活性政府采购程序复杂和涉及部门繁多,必须经过编制预算、制订采购计划、制作招标文件、发布招标公告(预公告)、开标评标、中标公示、签订合同、设备安装、组织验收、结算等程序,而招标程序最低需要55天,使得采购周期过长。而高校政府采购项目一般都是保障教学科研秩序所急需的物资,时效性强,采购周期过长显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要求。2.3采购需求的强烈指向性与政府采购法规的要求存在巨大矛盾在政府集中采购过程中,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具有技术指标硬、精准度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使用单位强烈需求,依赖性强。但多数精密仪器设备在国内市场上只能提供唯一产品的技术参数,加之近年来国家又加大了对进口产品的限制,导致需求产品无法找到相同功能的替代产品,就潜意思指定了品牌或者供应商。这与政府采购法规要求的“政府集中采购禁止指定产品的品牌,指定产品主要部件的品牌,禁止采取以特定产品的技术指标作为编制采购文件的依据等方式间接指定品牌”相违背,从而出现了采购需求的强烈指向性与政府采购法规的要求存在巨大矛盾。2.4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①采购人市场调查不细致,采购预算编制不准确。采购人在进行市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