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_第1页
1/6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_第2页
2/6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_第3页
3/6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仇德辉 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价值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两大理论阵营。第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无论是劳动价值还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类天生赋予的、意识决定的,意志与理念决定价值的存在与否。目前,理论界人士普遍认同的是第二种观点,而这种观点正是一种典型的非劳动价值论,或者说是一种不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的分化与整合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商品与货币,这样就出现了价格和价值问题,这些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就形成了模糊的、朦胧的价值观念。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粗略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概念,认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货物本身所固有的,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用途;另一种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换的用途。他还明确提出“一切物品都必须有一个价格;这样才会始终有交换,因而才会有社会。事实上,货币就像尺度一样,使物品可以通约,从而使它们相等。因为没有交换就没有社会,没有相等就不能有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相等”。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但是他未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究竟是什么。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平均价格。马格努将公平价格看成是与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他第一次提出了应该以劳动耗费作为商品交换之基础的理论。 威廉配第把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前者实际上就是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指商品价值的市场表现——价格。他认为,市场价格的涨落是有中心的,这中心就是自然价格,即价值。他认识到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均取决于劳动,劳动量就是货币和其他商品得以比较和交换的基础。这样,他一次粗略地、模糊地区分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但是把价值与交换价值混为一谈。 斯密把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没有把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概念区分开来。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他指出:“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得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须的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并不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与最终归宿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