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水文水利计算1.水文水利计算(1) 设计暴雨推求有资料地区,设计暴雨的推求采用实测雨量进行分析;缺资料地区采用 2003 年颁布的《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查算。(2) 设计排涝流量设计排涝流量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也可采用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当涝区内有较大的蓄涝区时,一般需要采用产、汇流方法推求设计排涝流量过程线,供排涝演算使用。1) 平均排除法广东省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排水流量,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集水面积较小的涝区排水设计。平均排除法按涝区积水总量和设计排涝历时计算排水流量和排涝模数,其计算公式为:(5T)式中:Q——设计排水流量(m3/s);Ci――各地类径流系数,参考值:水稻田、鱼塘和河涌采用 1.0;山岗、坡地、经济作物地类采用 0.7;村庄、道路采用 0.7〜0.9;城镇不透水地面采用 0.95;Ai——各地类面积(km2);Rp 设计暴雨量(mm);Ei 各地蒸发量(mm),一般可采用 4mm/d;hi——各地类暂存水量(mm),水稻田采用 40mm,鱼塘采用 50mm〜100mm,河涌采用 100mm;――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W1——水闸排水量(m3);W2——截洪渠截流水量(m3);W3——水库、坑塘蓄滞水量(m3);T 排涝历时(s);q1 堤围渗漏量(m3/s)q2 涵闸渗漏量(m3/s)q3――涝区引入水量,对灌溉是指回归水量(m3/s)q4 废污水量(m3/s)q 设计排涝模数(m3/s•km2);F 控制排水面积(km2)。治涝区内有水闸、泵站联合运用的情况下,一般先用水闸抢排,再电排。在用平均排除法计算泵站排涝流量时,应扣除水闸排水量和相应排水时间。2)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需求出最大排涝流量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5-2)式中:K 综合系数(反映河网配套程度、排水沟坡度、降雨历时及流域形状等因素);m 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n――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面积的关系)。我省目前还没有关于排涝模数各项参数选取的统计分析。建议参考湖北省平原湖区的分析:集雨面积大于 500km2 的涝区,K=0.0135,m=1.0,n=-0.201;集雨面积500km2 以下的涝区,K=0.017,m=1.0,n=-0.238。3)产流、汇流方法根据设计暴雨、设计雨型、设计净雨深,推求最大涝水流量和涝――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水过程,并依据蓄涝容积和蓄涝区限制水位(最高控制水位),进行涝区水量蓄泄平衡计算(排涝演算),通过试算推求排水流量。这种方法适用于排水区面积大、蓄涝容积大、排水历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