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从以上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二、“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以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一堂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三、“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师生身体、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