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猪场规划和猪舍设计的浅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的需求,现代猪品种的各种生产性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一次根据人类需求的进步都使猪对自然界的适应力降低,应激性增加,自然界的四季更替已经成为猪的应激条件,因此要想成功养猪,设计能够根据猪只不同生理阶段所需环境进行有效调控的猪舍成为先决性条件。猪舍建筑是生物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建筑结构与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完全不一样,进行合理的猪舍设计,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猪的生理需要,保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低含量的有害气体、足够的生活空间等是集约化养猪的关键技术。猪场场址选择地势应高燥,地下水应在2米以下。地势应避风向阳,地形要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一般按可繁殖母猪每头40~50平方米、商品猪3~4平方米考虑。地面应平坦而稍有缓坡,以利排水,一般坡度在1%~3%为宜。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便于取用和进行安全卫生防护。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如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的要求。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便于取用和进行安全卫生防护。水源水量必须能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如冲洗猪舍清洗机具、用具等)的要求。电力供应对猪场至关重要,短时间的停电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必须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备有备用电源如发动机。猪场必须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因猪场的防疫需要和境保护的考虑,不能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二者需要兼顾。建场还应考虑周边环境的各种因素,要有围墙与周边隔离,若有河流、林带等天然屏障则更佳,如何排污等均要详细考虑。猪场总体布局猪场总体布局应包括管理区、生产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管理区应包括猪场生产管理必需的各类建筑物,包括办公室、接待室、财务室、会议室、饲料加工车间、饲料仓库、修理车间、锅炉房、水泵房、车库等。它们和日常的饲养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且与外界联系频繁,应严格做好消毒防疫工作,与生产区之间要设消毒通道和洗澡更衣室。生产生活区包括食堂、职工宿舍及文化娱乐等场所,这是饲养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日常生活的地方,应与猪舍分开、单独设立。与生产区之间设置消毒通道和洗澡更衣室。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是猪场中的主要建筑区,禁止一切外来车辆与人员进入。隔离区包括兽医室、病猪隔离间、尸体剖检和处理设施、粪污处理区等。该区设在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方,兽医室可靠近生产区,病猪隔离间等其他设施应远离生产区。其他配套设施包括道路绿化等。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饲料、产品的运输,污道为运输粪便、病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生产区一般不设通向外界的道路,管理区和隔离区分别设路通向场外。绿化不仅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也可以防暑、防寒,改善猪场的小气候,同时还可以减弱噪声,促进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猪场总体布局时,要考虑和安排好绿化。猪舍的设计(以500头能繁母猪、较高的生产水平为例)生产指标的设定500头母猪的猪场,假设年产窝数2.3窝,分娩率85%,每窝断奶数10头。以周为生产单位,每年52周。每周分娩数:500×2.3/52=22头每周配种数:22/0.85=26头每周断奶仔猪数:22×10=220头保育成活率97%,生长猪成活率99%每周保育转出:220×97%=213头生长猪每周出栏:213×99%=210头猪舍的布局产房、保育舍以周为单位的小单元,实现全进全出,生长舍1~2周为一个饲养单元;猪场划分为三个区域,中间设置隔离带,公猪、配种、怀孕、产房集中为一区,保育一区,生长育肥一区。各阶段猪舍设计配种舍设计生产指标的设定:母猪年更新率30%,后备母猪6月龄转入配种舍;断奶母猪自断奶当天算起一周内配种、第4周检查返情,第5、6周两次B超测孕,之后将确认怀孕的母猪转到怀孕舍。栏舍结构:后备母猪、断奶母猪大群饲养,每栏12头,每头2.5平方米,发情配种后限位栏饲养。栏舍数量:后备母猪每周参加配种4头,存栏约28头,猪栏面积需70平方米,不少于两个圈。每周断奶母猪22头,考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