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文化概括襄阳历史文化简括襄阳是一座有着 2800 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古襄阳城有全国最宽的护城河,并且依山临水风景优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先秦时代雕龙碑遗址:在襄阳市辖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发现了闻名遐迩的雕龙碑遗址。雕龙碑遗址是长江与黄河流域交汇地带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距今 6200 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遗址:2005 年 10 月 25 日,襄阳市谷城县首次发现一处史前人类居住遗址,经湖北省考古专家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群,距今约有 4500 至 5000 年。周朝分封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国。属今襄阳境内的诸侯国有邓(曼姓,在今樊城西北)、鄾(子姓,在今樊城东南)、若 E(允姓,衿宜城市南)、罗(熊姓,在今宜城市西南)、谷(赢姓,在今谷城西)、卢戎(在今南漳县东北)等。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邓城遗址:邓国是在襄樊城区建都立国唯一可考证的诸侯国,在樊城北邓城遗址附近出土了一批邓国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器和陶器,是襄樊 3000 年历史文明的见证,今襄阳建有邓城大道。夏路:楚人扩展疆域,开拓出从江陵至宜城、襄阳、樊城,宛、洛阳之间有一条车马行道,后人称南北大道,或称“夏路”卞和献玉: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襄樊市南漳县、保康县境内)得一璞玉,历尽辛酸献给文王。秦始皇一统天下得和氏璧后,命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受命于天得之永昌"八字,作为传国之宝。伍子胥:今襄阳谷城县冷集人,过昭关时一夜白头。后逃到吴国带兵打败楚国,帮吴王阖闾成就霸业,掘棺鞭笞楚平王报仇雪恨。宋玉故里: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相传是屈原的学生,《襄阳耆旧记》记载“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秦汉时期《襄阳府志》记载(下同):襄阳在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西汉初年始建襄阳县,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今襄阳市南漳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汉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王莽篡汉后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秦汉以来的襄阳处在王朝南北大道的中轴线上,不仅是交通的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东汉末年的文化学术中心、佛教传播中心。光武帝刘秀:出生于今湖北襄阳市枣阳市,最初以牛为骑,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东汉文学家王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