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三部分--附录 每个用户的硬盘中都存放着大量的有用数据, 而硬盘又是一个易出毛病的部件。为了有效的保存硬盘中的数据, 除了有效的保存硬盘中的数据, 备份工作以外, 还要学会在硬盘出现故障时如何救活硬盘, 或者提取其中的有用数据, 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1、 系统不承认硬盘 此类故障比较常见, 即从硬盘无法启动, 从其它盘启动也无法进入 C 盘, 使用CMOS 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 口端口上, 硬盘本身的故障率很少, 可经过重新插拔硬盘电缆或者改换 IDE 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 可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假如新接上的硬盘不承认, 对于IDE 硬盘, 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条线, 假如硬盘接在 IDE 的主盘位置, 则硬盘必须跳为主盘状, 跳线错误一般无法检测到硬盘。 2、 CMOS 引起的故障 CMOS 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 这里主要指其中的硬盘类型。好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autodetect"的功能, 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连接新的硬盘或者更换新的硬盘后都要经过此功能重新进行设置类型。当然, 现在有的类型的主板可自动识别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 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 有时能够启动, 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 CMOS 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 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 假如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 由于当前的 IDE 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 硬盘可采纳 Normal、 LBA、 Large 等。假如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 而又在 CMOS 中改为其它的模式, 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 因为其物理地质的映射关系已经改变, 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3、 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 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 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 并确定活动分区, 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 DOS 或其它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 但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 使用高版本 DOS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 fdisk 最为方便, 当带参数/mbr 运行时, 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 fdisk.exe 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 DOS 版本不断更新, 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