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新青年》 :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于上海, 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 五四 " 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 《敬告青年》 提出了民主、 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 5 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 年 9 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 年终刊。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 ,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 八事 " 入手 :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文学革命论 :1917年 2 月发表于《新青年》 ,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 三大主义 " 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 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 、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 ":1918年 12 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 " 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 " 的" 理想生活 " ,提出以 " 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 灵肉一致 " 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人的文学 " 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 人的文学 " 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 普遍 " 与" 真挚 " 的原则,并申明" 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 的文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