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国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法理分析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法理分析 中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建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经济基础之上, 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 但经过 50 年的实践,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司法公正目标的追求, 不能有效地解决民事争议,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的调研报告指出, 从法院的系统设置、 审判管理、 职能分工等多方面看, 两审终审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四级法院的整体功能, 实现四级法院各自不同的价值目标。其主要缺陷如下: (1)上诉条件过于宽泛导致诉讼资源的不必要浪费。(2)终审法院级别过低, 难以保证司法的统一性。(3)两审终审使上诉审的纠错功能明显降低。(4)民事诉讼管辖原则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严重。(5)缺少专门的法律审查程序。(6)以审判监督制度弥补二审的不足, 导致”终审不终”。 上诉制度是司法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功能, 而且需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 许多国家的民事上诉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实际运作上均面临着种种问题, 并进而影响着整个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中国民事上诉制度建立在两审终审制的基础之上, 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固有缺陷, 加之实际运作中各种”中国特色”的做法, 使得这一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背离了当初的立法宗旨。兹分述如下: 一、 ”两审终审”制约上诉功能 肇始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两审终审制, 在当今各国普遍采纳三审终审制的趋势下, 几可谓独树一帜。这种审级制度的存在与运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司法经验。其立法理由, 根据权威民诉法学者的总结, 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 中国地域辽阔, 很多地方交通不方便, 审级过多, 不但会给当事人双方造成大量人力、 物力、 时间上的浪费, 而且容易使案件缠讼不清, 使民事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不利于民事流转和社会的安定。实行两审终审, 绝大部分民事案件可在当事人所在辖区解决, 能够方便诉讼, 减少讼累。其次, 能够使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摆脱审理具体案件的工作负担, 集中精力搞好审判业务的指导监督。再次, 中国的审判监督制度与两审终审制相互配合, 能够弥补审级上的缺陷。对于确有错误的已生效裁判, 能够经过再审予以纠正。最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后, 在三审制下, 第三审仅作书面审和法律审, 对案件事实部分不予过问, 因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