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眼通原理* 绪 论 吾人所能感觉之色相,本来一切皆空。自相对上论之,则有三境之别: (一) 性境 此境即是色尘,为色相中之最正确者。其现也,必有物质与之相函。虽当体即空,而起伏变化,恒有不可逾越之楷则以绳之。惟然,故世间物质学者取为研究对象,能发明许多义理,施诸应用,莫或爽焉。核其所由来,非独凡夫推测所不及,即二乘果位中人亦非所审。佥曰:当前有实在之物体,接触吾人肉眼,从而认识云尔。顾自大乘学者观之,一一色尘,其本质皆自人人心中开发而来。此所谓“心”,非指肉身上之心脏,乃微细难知之第八识也(阿赖耶识即此)。所开色相,大端可分二种: (甲)属众生界者 世间所谓动物,皆名“众生”。一切众生同发源于法界,各随机缘积集一部分势力以为心。开为外迹,则成具有知觉运动之身。或现人形,或现畜形,或现其余四趣之形。种种色色,差别无量。 (乙)属器界者 动物以外所有物类,皆名“器”(此字非专指器械言)。器之由来,为众生业力所发起。形诸外迹,或为整个物体,如杯盆之类是;或为散碎物料,如水土之类是。语其差别,尤为无量。 众生身相,有胜有劣。胜者五根完具,劣者则有所缺。此系乎八识之浑划也。器界随众生而起,识量愈浑且微,故无五根之迹。众生具有眼根者,能自见其身,以自心之体量为境,从而开为眼识也;亦能见他众生之身,为他心体量之势力感动吾心,即相应 * 本篇依据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著者赠给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之《天眼通原理》单行本校勘。原书由上海佛学书局作为“佛学小丛书”之一印行(1 9 3 1 年)。标点符号略有调整。原书有南海罗啸翱序,今略之。 2 处以开眼识也。自业所引之器吾能见其形:以所作之业为境,自起眼识也。他业所引之器,吾亦能见其形:为他心所作业力感动吾心,而起眼识于相应处也。概括言之,身形诸相,皆“见者”眼识所变现,非别有实物当前。虽曰有物质与之相函,亦不过随识而出:盖物质之所以立,以有五种特征耳。眼识若无,特征便失其色;耳识若无,特征便失其声… … 乃至五识都无,则色、声、香、味、触五征俱失。所谓物质,遂归诸无何有之乡矣。世俗学者定为公例曰“物质不灭”,以当试验时五识未尝休歇故;使有休歇之功,此例不攻自破。 (二)独影境 此境虽若有色相当前,实即法尘也。为独头意识之所缘(意识单独作用,无前五识挟之俱起者,谓之“独头意识”),无物质与之相函,故所成色相,独有其影;因属无质,名之曰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