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先后到湖北、河北、江西等地农村调研,专题就农村建设问题与农民群众进行座谈,听取地方干部的意见,形成了一些初步想法。结合调研情况,现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也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其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建设新农村。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以来,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小康建设的热潮,名称各异、内容多样、侧重点不同的各种农村小康示范村、文明生态示范村、农村家园建设计划等在各地纷纷涌现,向广大农民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党中央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 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 26 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不仅成功解决了占世界 22%人口的吃饭问题,彻底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没有农村的小康,全国小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