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 6 个月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三点注意事项上海师大附中 余党绪(特级教师)有人说,春考是秋考的风向标。此话不无道理,但我认为真正的风向标应该是“考试纲要”。有鉴于此,我特别想提醒参加秋考的考生,要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春考试题。对于春考卷中出现的个别生疏的、甚至生硬的题目,不要大惊小怪。重要的是从春考卷中确认和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于在以后的复习中继续体认和掌握。 以春考卷为例,我要谈谈考前 6 个月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的三点建议。 虽然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广,但复习的时候大可不必四处出击,面面俱到,重点还是要瞄准最核心、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 1.文学文化文体常识,要落实那些真正算常识的常识 常识的范围散漫无边,因此,要敢于取舍,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我认为,常识复习中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随意泛化常识的内涵,扩大“常识”的范围。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考辅导读物,将一些并不知名的二三流作家甚至根本不入流的作家列入复习范围,或者将一些专业性很强甚至很生僻的文化知识作为考查对象,既加重了负担,也没什么实质意义。仅就文学常识看,高考关注的是世界一流作家,中国的一流作家,掌握这些常识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误区则是,以为常识就是死记硬背作家的字号国别作品之类,以为记住这些基本信息就大功告成。其实,这是很不经济的学习方法。我建议,对于一流作家,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还要对他们的生平、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做个梳理。这样的复习可收一箭“三”雕之功效,掌握了作家的基本信息,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可为诗歌鉴赏提供背景参考。 今年春考题第 5 题,要求根据小说的结局方式提供一个与此类似的美国短篇小说作家。《父爱无价》是典型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欧·亨利式的结尾,答案是欧·亨利。如果仅仅知晓欧·亨利的个人基本信息而不了解他的这一艺术特点,此题难以作答。 2001 年上海卷诗歌鉴赏题也很能说明问题。当年考的是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直接考察辛弃疾基本信息的,只有第 16 题(辛弃疾的“号”);但要读懂这首诗,答好其他题目,仅仅知道辛弃疾的名、字、号还是远远不够的。 此题还有如下两个小题目: 18.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 19.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