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每个孩子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它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性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是帮助幼儿矫治攻击性行为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幼儿时期,大脑仍以兴奋为主,所以幼儿显得喧闹和冲动.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有一种急不可待的冲动.本世纪 30 年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例如:5 岁的丁丁要与同伴去大型玩具上玩,但老师不许丁丁离开教室,于是他很生气.如果过去他因为对老师不礼貌而受到过半严厉的批评的话,则在案前后联想下,他产生了另一种转移性的攻击性行为,如:撕老师的书本﹑拆坏班内的玩具﹑用脚踢桌椅等.生理因素又包括体制因素,应该承认儿童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变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 (二)心理因素 1、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 2、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幼儿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同伴的攻击性行为,也会不知不觉仿效。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另一方面,看电视和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