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案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学习重难点】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知识链接】苏轼( 1037~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活在号称 “百年无事 ”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又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门四学士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苏轼打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 扩大题材, 提高意境, 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嘉祐元年( 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乌台诗案” )下狱, 差点被杀。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起一落)元祐元年( 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并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二起二落)元祐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北归 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