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没有“刚兑”结构性存款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又不同于一般性存款,其让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鉴于其特殊性,监管部门对其发展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要求。投资者也应打破“刚性兑付”观念,在选择结构性存款时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针对此前频频陷入风波的“结构性存款”,其“合规身份”终于尘埃落定: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又不同于一般性存款。为此,银行在销售时要参照”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揭示结构性存款的投资风险,不可用“刚性兑付”误导投资者。以上监管要求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前不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简称《通知》 )。此前,银保监会就曾点名“假结构”存款,将其列入银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同时,多地也已相继出台监管通知,要求各家银行严把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审查关口,及时停售设计不合规或“假结构”产品。不合规“假结构”是怎么回事?投资者投资结构性存款要注意哪些问题?结构性存款“火”了随着 2018 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理财新规”)的发布,结构性存款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发行规模快速增长。融 360 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9 月份结构性存款发行量达 750 只,环比大幅增加36.36%,平均预期收益率上限为3.91%,环比下降8 个基点,但仍明显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业内人士介绍,简单讲,结构性存款是“存款+金融衍生品”,即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例如,它与利率、汇率、指数、黄金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让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存款与“一般性存款”不同,其收益部分可能存在投资风险,但同时,结构性存款也与“非保本理财产品”存在本质差异,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代客理财”资产管理产品。“‘结构性存款’并非新鲜事物,近期发行规模之所以提速,原因之一是,在理财新规影响下商业银行理财加速转型。”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按照新规, 银行“代客理财”的资管产品需打破刚性兑付,因此,没有明确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正成为主流,但目前很多投资者仍习惯接受“保本保息”的产品,结构性存款恰恰契合了这部分需求。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在选择结构性存款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重点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分析其挂钩的衍生品种类,二是正确理解“保本浮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