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生态样本之路前南峪走生态之路“走”出了生态样本。敏锐的媒体视角这样看前南峪:《人民日报》报道前南峪选的主题是:荫庇太行。《报告文学》的选题: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中央电视台《绿色时空》的镜头对准前南峪选的主题:绿色的赞歌。《求实》报道的题目却是:世内桃源。......国家视角的前南峪:中国绿色村庄、中国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十大名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会视角: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实习暨社会实践基地、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河北省社会主义教学实践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实践服务基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绿色乡村休闲基地。国际视角: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走进前南峪,人们看到的是,蓝天、绿树、青山、碧水交相辉映。那8300亩山地是茂密的林海,村旁、路旁、河旁是绿色林带和绿色长廊,林木覆盖率达90.7%,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6.6%,村域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7000个。“村在林中、人在绿中”是对前南峪的写照。“太行生态第一村”、“天然氧吧”,美景如画,名不虚传。“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农村”的功能定位,成就了前南峪这个现代化新农村:“绿色前南峪、和谐前南峪、活力前南峪、魅力前南峪……”前南峪这个生态样本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前南峪村地处邢台市西部60公里的太行革命老区,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这里坚持敌后办学两年零三个月。前南峪总面积9700亩,其中耕地746亩,宜林山场8300亩,人均6分田,7亩山,户籍人口1340人,村党委下辖4个党支部,120名党员。2011年,前南峪社会总收入1.796亿元,集体纯收入2380万元,人均纯收入8656元。前南峪人也从单纯摄取自然财富的掠夺者,一味改造自然的征服者,逐步变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建设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南峪是个“山上和尚头、下雨遍地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的穷山村,特别是1963的一场特大暴雨,使前南峪受到严重摧残,灾后,人均只剩二分地。从1964年起,党支部组织群众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制定了20年规划,四年植树造林,五年修滩造田,三年兴修水利,八年高标准综合治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山场全部绿化,生态环境改变,人均耕地达到6分。生产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初步改变,但是由于受当时经营体制的影响,前南峪仍然和大多数山区农村一样,过着“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的穷苦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也是前南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起跑线。1978年,时任支部书记郭成志的三下昌黎请板栗技师王金章,对板栗实施“五改一加强”的管理方法,单株产量由2.5公斤提高到18.5公斤,总产量由2.1万公斤,提高到8.9万公斤,也是在这一年,书记郭成志,带领当时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一班人大力推行科学种田,引进优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79年一跃成为全县高产队,小麦由原12万斤猛增到38万斤,玉米平均亩产达1046斤,在全县农业评比排队中,名列前10名,除留足储备,当年向国家交售19万斤,结束了群众吃返销粮的历史。1981年,前南峪被确定为太行山综合技术开发示范区,确定了板栗、养兔、养鸡等课题,仅当年养鸡养兔两项收入达18万元,受省科委委托,河北农大、林学院作为技术开发依托单位,负责片麻岩开发。1982年又从山西引进红果实生苗46万株,嫁接成品苗收入46万元,在太行山综合开发治理中,以生态经济沟为基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对8300亩山场实施立体开发,建设成为“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花果山,实现了生态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挥和有机统一。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从1981到1982两年内兑现了支部对群众“走上柏油路、吃上自来水、家家户户看上电视”的承诺。成为河北省当时唯一的电视村,邢台山区第一个吃自来水村和用电村。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前南峪由过去山高石头多变为山绿树满坡,仅干鲜果2009年产量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