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特质与农民现代性对“三农”问题影响初探□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工作系0702班夏莹一、导言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9亿农民,农业自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民作为一个力量强大的群体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土地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生产场所和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农地关系在变革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土地改革中也发生着变化,农民在时代的浪潮中紧张的处理着土地与家庭的生存关系,农民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广大农地的利用和发展情况,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以农民作为切入点探究风险与农民现代性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关键词】农民农民特质风险现代性土地利用二、调查研究与方法本次调查已封闭式问卷与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本次问卷共发放307份,收回问卷306份,回收率达99%,306份问卷的分布情况主要是:黄石市(驾虹村、南石村)150份,襄樊市(欧庙镇,程河镇)67份,随州25份,安陆市25份,武汉市(黄陂),问卷主要根据调查员自己所在农村进行发放,所以,近50%问卷发放于黄石市,此外,除利用本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外,本文还结合了《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亲和性调查》的有关农村的数据和访谈资料,以期尽量真实的反应调查结果。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样本特征有效百分比样本特征有效百分比性别男54.9文化程度从未读书18.5女45.1小学32年龄分布20岁以下16.9初中38.621-30岁22.741-50岁15.2高中14.451-60岁16.4大专2.661岁以上58.9大专以上3.9三、现状与问题一)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土地认识不足1在此之前,笔者想先定义一下土地的概念,1976年出版的由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写的《土地评价纲要》(Aframeworkforlandevaluation,FAO,Rome,1976)中定义到: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纹与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成果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洋、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与能量,总之,土地“既意味着一定的土地面积,又意味着一定的土地质量,既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土地变化,又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的土地价值、土地限制”2,土地不仅是一种用于生产生活的资源,更是一种可以用于投资再生产的资产,土地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自然属性:是指土地是自然产物,并不是人类创造的产物、空间位置具有相对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有所差异等2)经济特性:土地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地区,矛盾程度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日益凸显3)法律性:法律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法律性是保证土地经济利益规范和公平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日完善的今天,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流动,其法律特性日益突出。4)社会性:土地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土地生产关系,这些土地生产关系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土地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古以来就是对我国农民的生动描写,不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与勤恳,更反映了土地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那么农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呢。见表二:从表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民对土地的认识主要集中于“生产工具”“生产生活场所”“农民的‘根’”等自然属性或传统认识上,把土地看做一种再生产资产的仅占10.1%,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有关土地基本权利的了解情况显示,39.5%知道土地所有权,80%知道土地使用权,16.7%知道租赁权,13.7%知道土地开发权,7.2知道土地地上权(地上权是以在他人所有的土地上设立建筑物、其他工作物或营造竹木为目的而使用的土地1《土地经济学》王克强王洪卫刘红梅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页2《农村社会学第二版》刘豪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88页对土地的看法FrequencyPercentValid生产工具9731.7农民的“根”8828.8一种特殊资产,可以转让3110.1一种资源,可以开发利用4916.0生产、生活场所4113.4Total306100.02权利),1%知道土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