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 1932 年起,先后组织了有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武装主要在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1933 年,中共中央向东北地区党组织和党员发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这一指示信对指导东北地区的党组织转变斗争策略起了重要作用。中共满洲省委及时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决定扩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主动地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到 1933 年底,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1933 年 9 月,杨靖宇、李红光等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1934 年 3 月,童长荣、王德泰等领导的东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同年夏,赵尚志、李兆麟等领导的珠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同年秋,以李延禄领导的密山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此外,周保中等领导的绥宁游击队,冯仲云、夏云杰等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以及饶河游击队等,也都在积极开展抗日斗争。这些游击队依托山区,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伏击日、伪军“讨伐”队,袭击铁路交通,使敌人坐立不安,疲于奔命。1936 年 2 月 10 日,直接领导东北党组织工作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为适应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2 月 20 日,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说明根据全国抗日运动的发展,有进一步巩固抗日军队、统一抗日行动、改革抗日军队建制的必要。于是,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抗日联军的各军。从 1936 年初到 1937 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已建立 11 个军,共 3 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讨伐”。杨靖宇率第一路军部分兵力在通化、辑安地区伏击日、伪军,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