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2 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而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是在早期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学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第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1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