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 “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二、教学目的(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三、教学过程(一)热课。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 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诗人无限的 喜悦 、无限的 生机 、生命 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 ------ 其实, 1816 年 12 月 30 日夜晚, 21 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