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无痕化”理念下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讨论“无痕化”理念下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讨论 【摘要】现在,青少年生命损害事件(伤己、伤人、损害动物、被损害)屡有发生,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少年儿童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因此,笔者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无痕化”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使之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无痕化 生命教育 理论 实践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 12 岁的小学生因为在学校被老师批判而上吊、喝药自杀,一个 15 岁的少女因为和父母发生了一点小矛盾就跳楼,马加爵为琐事争吵竟连杀 4 个同学,无知女生怀孕生产后将婴儿杀死,中学生将乞丐殴打致死……当这些充满血腥色彩的事件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发生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面对“生命”这一如此严肃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竟如此漠视?生的尊严,死的悲伤,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对他人生命的敬畏,人与人之间本应存在的人文关怀,这些东西都到哪儿去了?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善待生命,让人生更有价值,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对于现代社会的初中生来说,这个话题显得有些遥远而沉重,但却又是一个非常现实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青少年,生命对他们而言就像花朵一样,既娇艳又脆弱,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以终结生命作为解决方式,除了他们心理的脆弱外,也与家庭、社会、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长期缺失有关。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多少年来,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而感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励我们的生命传奇,人生的美好与生存的价值——在懵懂的少年时代认识这些,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生命教育已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校和人士的重视。 二、概念的界定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无痕化”的界定。“无痕”,即不露痕迹,“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假如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师生关系的伙伴化、教育目的的隐蔽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过程的情境化来实现“无痕化教育教学”。 “无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较高境界,施教者不留痕迹地引导,能诱发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