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经济史之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859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 (一)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 明代后期农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发展。因为明初在自然灾害和连续不断的战争的冲击下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到明代中期已然全面恢复,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日趋繁荣,从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于是,在明代后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越来越广泛,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摆脱了单一经营的格局,向着多种经营的方向不断迈进。 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尽管宋代文献中已有关于棉花的零星记载,但到宋末元初,棉花种植才得到较迅速地推广。进入明代后,由于政府的鼓励,在地域上推广更快,成化、弘治时已是 其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①。但是,这一时期棉花的分布地域虽然很广,在各地农产品中的比重均不高,所产原棉除交纳赋税外,主要是作为家庭纺织业原料供自家使用,植棉业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支柱。到了明代后期,植棉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棉花种植不仅在地域上继续扩展,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地区,棉花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由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特别是松江冈身以东地带的土壤特别适宜于种植棉花,这里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棉产区,松江府、苏州府和嘉兴府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如松江一带,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沿海高乡 多种棉花,到万历年间种植面积更大,《农政全书》卷三五谓 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苏州嘉定 宜种稻禾田地止一千三百十一顷六十亩,堪种花(棉花)、豆田地一万零三百七十二顷五十亩 , 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 ①。太仓 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 ②, 郊原四望,遍地皆棉 ③。昆山三区一带 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长江三角洲之外,其他地区也多有棉花种植。如河南 中州沃壤,半植木棉 ④。山东6府皆种棉花, 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⑤。由于种植广泛,土质和气候有异,各地还培育出不同的品种。徐光启曾介绍了近10种棉花的特征和出棉率: 江花出楚中,棉不甚重,二十而得五,性强紧;北花出畿辅、山东,柔细中纺织,棉稍轻,二十而得四,或得五;浙花出余姚,中纺织,棉稍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