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触觉口部触觉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专业张磊黄昭鸣教育部教育部2004200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52005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触觉系统触觉系统“触觉”指来自皮肤或皮肤组织的感觉–人类的触觉较为敏感。–触觉能力:感受触觉刺激,并组织触觉体验的多种途径:•触觉感知:触摸或被别人触摸时,能够意识到。•触觉定位:感觉出自己身体的哪一部分被触摸,或者正在触摸的是身体的哪部分。触觉的概念•触觉分辨:分辨出物体的属性状态特征,感觉出被触摸部位的形变程度,以及刺激部位。•触觉记忆:记住触摸或被触摸的方式和部位。•触觉时序记忆:记住触摸或被触摸的时间顺序。•触觉图形识别:忽视触觉产生的直接刺激物,只关注刺激图形。触觉的概念皮肤或粘膜的触觉与口部运动“构音”(articulation)是联合、合作、关节或接触的意思。皮肤(或粘膜)与皮肤(或粘膜)接触是构音的关键所在。学习说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在呼气和发音同时进行的时候,口咽各部位皮肤(或粘膜)间如何接触的过程。口部触觉敏感性障碍口部触觉超敏性口部触觉弱敏性混合性口部触觉敏感性1.口部触觉超敏性对口部触觉刺激的过度敏感。触碰口外、口内或口周时,产生例如躲避、作呕、回缩嘴唇、紧闭嘴巴、扭头、拒绝触碰或近似疯狂的强烈、迅速反应。下颌和双唇稍内收,舌亦后缩并处于高位。舌后缩将导致元音和辅音的歪曲,后位聚焦可能是主要的异常语音模式。触碰口或口周时,表现出对触觉刺激的不敏感。喜欢口部触觉刺激,会有吸吮、咀嚼、舔舐、和磨牙的习惯。舌运动模式通常是粗大的,精细分化运动较少。通常伴有口部肌张力低下、下颌低垂、双唇分开,以及舌位低下且靠前。2.口部触觉弱敏性同时伴有口部触觉超敏和弱敏。在口部结构中,有些部分触觉超敏,而有些部分则触觉弱敏。3.混合性口部触觉敏感性口部触觉敏感性随着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有人都存在轻微的触觉敏感性波动。言语障碍和口部运动不足的儿童,随着心情和情绪的改变,其对触觉刺激反应的差异性很大。口部触觉敏感性的波动性对触觉输入所作出的一种强烈的、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反应。触觉防御与触觉超敏的含义不同。不管是触觉超敏或触觉弱敏的患者,还是触觉敏感性正常的儿童都可以有触觉防御行为。触觉防御口部触觉敏感性检查询问病史–刷牙–洗脸–吃饭习惯–所吃食物的质地和温度–婴儿期的喂养史–口部触觉问题的诊断–全身触觉问题的诊断–感觉统合状况–口部行为史–发声史–口部习惯史–口部外伤史–出牙史–口部手术史直接评估观察患者口部结构各部分对触觉刺激的反应。至少应对以下部位的触觉反应进行直接评估:面部和颈部,双唇,齿龈,脸颊内表面,硬腭和口腔后部的口咽区域。口部触觉敏感性检查1.面部和颈部刺激方法–用手、手指或布轻轻地刺激面部和颈部,包括脸颊、鼻子、咀嚼肌、下颌及下颌下区域。正常反应–容易耐受这种刺激,甚至会喜欢由此而产生的感觉。容易产生痒的感觉。刺激方法–用手指或布轻轻地先后或同时刺激上下唇。正常反应–容易耐受这种刺激,甚至会喜欢由此而产生的感觉。容易产生痒的感觉。2.唇刺激方法–把牙具或口腔专用用棉签置于上门牙上方的牙龈处,并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左右两侧摩擦齿龈。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摩擦下齿龈。正常反应–容易耐受这种刺激,没有不适感,当检查者把检查用具放进他嘴里时,他可能会表现得较配合。3.齿龈刺激方法–在刺激牙龈时就可以连带刺激脸颊内表面。当牙具到达一侧后方的臼齿部位时,摩擦脸颊内表面。两侧脸颊内表面都要刺激。正常反应–容易耐受这种刺激,没有不适感,当检查者把检查用具放进他嘴里时,他可能会表现得较配合。4.脸颊内表面刺激方法–用牙具或棉签摩擦硬腭。正常反应–儿童几乎不能耐受这种刺激,表现出诸如推开等厌恶的反应,呈现瘙痒的反应,甚至试图用舌舔上腭来减少这种感觉。5.硬腭超敏反应–拒绝触碰或允许触碰但表现出不适、推开、害怕、面部扭曲或唇部收缩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