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课题:行星地球3 地图知识教学目标:掌握并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运用其规律分析各地理事情现象特征及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知识梳理: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一、等高线图的判读1.判读规律:(1)数值大小:海拔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 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 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 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 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2)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 / 水平距离来决定。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3)形状特征: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2 / 8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0 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 米为平原和低丘,200m-500m 为丘陵或高平原; >500m 为山地或高原,其中1000m 以下为低山, 3500 米以下为中山,3500m 以上为高山。地形名称特征平原海拔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 米,等高线较密集,弯折部分较和缓山地海拔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 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处转折呈V 字形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降低高原海拔高度大于500 米,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等深线表示水下地形,数值越大越深。海底等深线小于200m 一般为浅海大陆架,大于 6000m 且呈条带状狭长延伸的一般为海沟。海底地形:潮间带、大陆架、大陆坡(坡度大)、海沟、海盆(大洋底部,较平坦)、海岭(又称大洋中脊,海底的巨大山脉)等熟悉各种微观地形的等高线形态:山岭(峰)、盆地、山脊、山谷(谷地)、鞍部、陡崖;某些地貌类型或人文景观有特殊的等高线形态,如沙丘、峰林、火山口、冲积扇、冰蚀地貌、梯田等。熟练掌握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