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外对比及风险控制Contents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念1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比2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4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改善措施5一、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1、表外业务定义11.表外业务——国外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2.中间业务——国内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也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2001年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定义为“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2、广义表外业务的基本分类1、金融服务类业务—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包括:支付结算业务•代理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租赁与信托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2、或有资产/债务类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狭义表外业务中间业务3、表外业务的特点•1、表外业务主要是以非资金资源为客户服务。•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信誉、机构、设备及人员,利用其非资金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满足的是顾客的非资金需求。•2、表外业务形式多样,操作灵活。•3、表外业务会计处理透明度差,监管程序复杂。•大部分表外业务不在财务报表上体现,部分以脚注的形式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造成了监管当局、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人员难以了解银行业务的真实状况,使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降低,隐含着很大的风险。•4、部分表外业务金融杠杆高,盈亏风险大。•主要体现在股票、期货等投机交易类业务上,此类业务占用资金少、成本低,属于“以小博大”、高收益、高风险的杠杆性金融业务,受交易者预测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当两者一致时,可能产生巨大的收益,反之也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亏损。二、中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比发展动因对比创新产品比较新产品开发机制不同产品定价差异收入对比(一)发展动因对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放松金融管制,营造了宽松的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席卷西方,本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随着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走向混业经营,出现了银行经营业务多样化的局面,在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始了表外业务的创新,使金融服务可以顺畅地向存、贷款业务两端延伸发展,同时,客户思想意识成熟度高,促进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内部动力——满足金融监管即《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的条件下,国内外共同动因是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目标。•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内外商业银行却有很大的差异。•l、金融管制程度的差异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严格管制虽然能加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但也阻碍了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证券、保险等业务,银行没有其他金融机构带来的竞争压力,就很难有表外业务创新动力,导致我国表外业务进展缓慢。同时,客户对创新的表外业务了解少,难以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金融环境的差异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银行也逐渐意识到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开始逐步推出相应的表外业务产品。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缺少发展表外业务的外部刺激。利率市场化、资本帐户开放等问题迟迟没解决,与利率、汇率波动相关的表外业务缺乏市场基础,市场需求不足,使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动力。西方:剧烈动荡的金融环境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汇率、利率频繁波动;石油危机造成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美元暴跌、股市暴跌、债务危机、财政赤字危机,使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受到了猛烈冲击在传统借短贷长的经营过程中,银行资金成本变动频繁,收益却因利差缩小而减少,这使银行通过存贷款获得预期利润的目标难以实...